欢迎进入中国控碳科技网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4年07月09日
中国控碳科技网
Technology Think-Tank
科技智库
科技智库
科技智库
科技智库 您的位置: 主页 > 科技智库
一文了解ESG及其运作
2024-07-02 返回列表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于2004年在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首次被正式提出。

ESG是一种不同于财务维度的评价体系,其通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衡量企业发展或者项目投资在非财务指标维度的可持续性。整合ESG因素和财务指标,能够形成更加全面的资产筛选和项目投资分析框架。

ESG的内涵

1、E代表环境,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考虑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污染物的排放、废物的处理方式、能源消耗和效率、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资源枯竭等。

2、S代表社会,强调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考虑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员工管理、福利与薪酬、员工安全、与上下游供应商及服务商的关系、产品安全性等。

3、G代表治理,强调企业要提高治理水平,主要考虑企业制度层面的建立;例如:公司组织架构、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关系、是否存在腐败与财务欺诈、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商业道德等。

ESG的沿革与发展

ESG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始于欧美国家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投资者在传统利润导向性投资理念之外,开始通过投资表达社会诉求和价值取向,传统资本市场中“企业仅仅需要对股东负责”的观点开始受到了挑战。在该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投资的理念与环境保护、民权运动等相结合,逐渐推动了ESG的萌芽。

ES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主导多家金融机构联合撰写的报告“Who Cares Wins”中,该份报告指出只有有效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议题,企业才有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06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的联合支持下,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诞生,《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明确要求投资者把ESG因素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同时应寻求被投资实体合理披露ESG相关问题,ESG责任投资原则框架亦随之形成。

伴随ESG理念的影响力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投资体系中加入ESG因素,各国的监管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也陆续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管理。放眼全球,在国际组织、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机构投资者、评级机构等的推进下,ESG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初,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ESG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35.3万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已有5300余家机构加入该组织;当前全球ESG评级机构超过600家,包括评级公司和非盈利团体,其中以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富时罗素(FTSE Russell)、道琼斯(DJSI)、Sustainalytics、恒生(HSSUS)及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等最具影响力。

ESG实质上要求企业将逐渐从效益至上转变为追求可持续发展,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兼顾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制定相应制度以作为内驱力保障ESG体系的良好运转。当ESG逐渐成为业界共识以及全球趋势,ESG则可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为有利的地位。

虽然ESG目前整体倾向于适用于上市公司,不乏非上市公司在ESG浪潮之下也在积极探寻ESG变革之路。

ESG体系

ESG体系包含3个方面,分别是ESG信息披露、ESG评价和ESG投资。其中ESG信息披露是开展ESG评价和ESG投资的基础。

ESG信息披露:参照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企业在ESG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披露;

ESG评价:由国际主导或国内相关的ESG评价机构对企业ESG实施情况进行打分评级,过程一般包括:ESG数据搜集(主要来源ESG信息披露)、相关责任议题的衡量、关键指标的评分、ESG评级最终结果的确定;

ESG投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既考虑财务因素、又考虑ESG因素,对ESG评级良好的公司予以特别的关注。

ESG披露

ESG披露即ESG信息披露,包括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强制披露指政府强制要求企业披露信息,以提高企业ESG信息的准确性及透明度,而自愿披露仍是目前主流ESG披露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意愿选择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等。

ESG披露是ESG评估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外界的投资决策,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选择采取误导性行为以使利益相关方认可公司的环保表现、意愿、能力等,这种行为也被称为漂绿(greenwashing),目前常见的ESG漂绿行为有选择性披露、不当披露等,近年全球对于ESG漂绿行为的监管呈收紧态势,2022年6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网就披露了一则监管公告,指控纽约梅隆资管存在ESG信息披露不当和不足的问题,并称纽约梅隆资管选择缴纳罚金150万美元,以达成和解。

但总体上,目前各国对于ESG披露的监管规定是较为有限的,企业做出的ESG披露如要达到真实、准确、具有参考价值的程度而非仅仅以漂绿为目的进行披露,仍需要企业的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管互相促进。一方面企业应基于诚实信用的原则对自身各项ESG表现作出完整且客观的披露,一方面各监管机构正在不断对ESG披露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

ESG监管

1、欧盟:强制披露为主。2014年欧盟发布《非财务信息报告指令》,强制要求规模超过500名员工的企业从2018年起在年报中披露ESG相关信息,披露内容覆盖环境、社会和员工权益等相关问题;2019年欧盟出台《可持续金融披露规范》(SFDR),要求金融市场参与者在企业和产品(ESG相关的金融产品)两个层面披露ESG信息,包括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如何纳入决策以及投资对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主要负面影响。

2、美国:自愿披露为主。美国通过《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建立了一般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细节和传播方式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的条例进行管治。虽然各类社会、政治团体呼吁修改披露范围以扩大披露,SEC坚持信息披露应限于对投资者具有经济重要性的信息。除高管薪酬、气候变化和董事会多样性的优先事项外,SEC并未对ESG信息披露作出其他要求。

3、中国:重点行业强制披露。中国目前的ESG实践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仅限于重点行业部分ESG内容。目前,我国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因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均受到了一定强制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制,该等强制披露的信息可归类于ESG信息。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只针对部分重点ESG信息要求强制披露,而并未对ESG报告或ESG评分的披露进行要求,事实上也并非所有负有强制披露义务的企业编制了ESG报告或进行了ESG评分。以下为对中国ESG信息强制披露要求的不完全整理:

就污染物产生、治理与排放信息、碳排放信息、生态环境应急信息等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重点排污单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因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进行强制披露。

就排放物议题,2021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3号》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强制披露,其他企业如选择不披露须解释不披露原因。

就资源使用议题和产品责任议题,2020年上交所提出的《上市公司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十五号——食品制造》要求企业如选择不披露须解释不披露原因。

就环境及天然资源议题,2017年《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要求企业强制披露。

就治理结构议题,2021年修订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强制披露。

就薪酬制度议题,2021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3号》要求企业强制披露。

ESG报告

ESG报告是企业将其开展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理念、战略、方法及经营活动在环境、社会等维度产生的影响定期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沟通方式,正如企业财务绩效以财务报告进行对外披露一样,企业将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方面的工作与表现,以非财务报告的形式对外展示。

企业披露ESG报告的好处具体如下:

(1)全球ESG投资规模持续增长,ESG表现良好的企业能够获得各方的资金、资源支持,赢得机构投资者信赖。

(2)随着全球监管部门对ESG信息披露的日益加强,发布ESG报告已经成为未来监管部门的必然趋势。

(3)跨国企业ESG管理正在影响采购决策,发布ESG报告有助于响应客户供应链管理,维护客户关系。

(4)消费者、社区、媒体等相关方期待获取企业非财务信息,发布ESG报告有利于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品牌。

(5)可以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企业内部员工的成长,吸引并保留人才。

(6)支撑企业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高级)。

ESG评级

ESG评价体系又称ESG评级(ESG Ratings),是由商业和非营利组织创建的,以评估企业的承诺、业绩、商业模式和结构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即第三方机构对一家公司的ESG所披露的信息及表现进行打分评级。它们首先被投资公司用来筛选或评估其各种基金和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求职者、客户和其他人在评估商业关系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评级,而被评级的公司本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风险和机会。

ESG评级工作流程

ESG评级活动的参与方主要包括标准制定方、专项数据、评级机构、数据集成方。评级机构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构建评价体系,设计评价指标,指标打分而厘定公司ESG评级。

1、数据采集:根据各评级机构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不同,目前主流ESG评级可分为主动评级与被动评级。被动评级基于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和第三方公开信息进行分析。而主动评级除了公开信息外,也会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企业相关内部文件和补充材料。

2、评分体系和指标:机构将评级指标划分成环境、社会及管治三大范畴,并涉及相对应的领域和主题,再对不同主题的公司政策、制度、措施等指标进行评分。MSCI评级涉及10项主题、35个ESG关键议题和上百项指标;英国富时指数涉及12个领域,300个指标;汤森路透ESG评级涉及10个领域,178个指标。

3、打分:在计算评级时,基本以加权平均为主。评级公司赋予一定的指标权重,并按照行业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大部份第三方ESG评级是按照一套行业特定标准来评估公司在业内的相对水平。面对高风险行业实施更严格的评级方法,并赋予不同的的行业权重。不同的评级机构有不同的指标体系、打分和量化的方法论。比如MSCI在E、S、G三个维度上有10项一级指标,37项二级指标,采用AAA/AA/A;BBB/BB/B;CCC7个等级。富时罗素(FTSE Russell)在E、S、G三个维度上有14项一级指标和300多项二级指标,采用打分法,总分5分,高于3.3分的公司才可以纳入其指数产品中。这些评级会定期作出更新,按照目标公司取得进展或出现情况恶化,继而更新评估。

国际主要ESG评价体系

海外ESG资管规模的扩张驱动了ESG评级机构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ESG评级机构有600多家,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彭博、明晟、汤森路透、富时罗素、路孚特、晨星等。不过,不同ESG评级机构在机构使命、机构特性、评级目标、评级框架、评级方法、打分机制、评级结果,乃至于产品与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英国富时指数涉及12个领域300个指标;汤森路透ESG评级涉及10个领域178个指标;道琼斯指数涉及环境和社会的六大领域;MSCI指数涉及10个主题35个关键问题;晨星ESG则涉及6个领域共18个关键问题。

国内主要ESG评价体系

与国际相比,国内ESG评价体系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却很迅速。目前,国内主流ESG评级体系有华证ESG评级、中证ESG评级、商道融绿ESG评级、嘉实ESG评级、社会价值投资联盟ESG评级、万得ESG评级等。评级对象方面,华证、中证、商道融绿与嘉实基金等机构的ESG评级体系均为全部A股公司,其他机构以中证800、沪深300成份股为主。指标体系方面,多数评级的一级指标体系从E、S、G三个维度展开,如华证、中证、商道融绿等。数据搜集方面,多数机构通过公司公开披露与多方监控等多渠道获取,部分有特色的如微众揽月的AI-ESG评级利用计算机分析卫星图像收集丰富另类数据以更加高效客观地监测企业环境影响。因评级体系、数据、方法各具特色,不同评级机构对A股公司的评级结果呈现差异化。ESG评级的主要作用ESG评级是ESG投资的重要工具,在全球ESG投资生态中扮演着"筛选投资标的"的"指引资金流向"的作用。ESG评级的使用者以投资者为首,用以对投资组合中的企业进行筛选或评估。评级可帮助投资经理分析公司的ESG表现及方向、识别与可持续投资有关的非金融风险和机遇。研究显示采取ESG最佳业务标准的公司有更大机会长远取得更优秀的业绩——而识别这些公司有助投资经理为投资者缔造和保障投资回报。评级结果对于被评级公司而言也十分重要,因为评级将对公司资本成本产生影响,以及公司的股票是否会被纳入ESG主题基金之中。此外,客户、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也可以使用该评级体系来评估自身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和风险。

企业如何推进ESG

企业落实ESG面临诸多挑战

ESG涉及的内容广泛庞杂,因此,在一个企业内推进ESG并非易事,主要涉及的难点如下:1.ESG涉及面广泛:ESG的推行涉及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涉及生产建设部门,也涉及到销售运营、员工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的架构设计,还包括内部风险控制、商业道德标准等等,因此,若要推进ESG,必然会涉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作。2.ESG技术性强:ESG的推进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环保和供应链管理。3.ESG的长期性:ESG给企业带来的是长期利益,诸多项目短期内无法看到直接回报;同时,ESG项目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改进的过程。4.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市场上从事ESG的人员大多从PR行业转行而来,长于对外沟通和披露,但不擅长整体上推进企业的ESG;另外也有从供应链管理转行过来做ESG项目,但此类背景的人员可能会过于专注技术上的问题,但对于S和G这两个方面关注度不够。

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根据我们既往经验,企业若需要成功推行ESG项目,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组织保证:要想在企业推进ESG,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协调。毕竟ESG涉及到众多的项目,如果没有专门人员跟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无法凝聚到ESG的大旗之下。2.预算保证:除专门团队外,还需要有专门的预算。一旦企业决定推进ESG,一定要有一个综合的工作计划,这个工作计划的总协调人就是专门负责ESG的团队,但实施是需要各个部门来配合。因此,为了实现这个工作计划,必须根据这个工作计划给各个部门拨付相应的预算,比如生产线进行环保节能改造,需要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同时,ESG团队也需要专门的预算来开展工作,既是协调,也需要亲自开展无法分配到各个部门的工作。3.领导保证: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必须要重视ESG项目的推进,要把ESG项目分解到管理层的考核目标中,至少董事会和高管层要经常过问ESG项目的进展,否则很容易就沦为口号,而无法实质性推进ESG项目。4.体现价值:为了能让ESG持续推行下去,必须体现ESG的价值。比如说公司美誉度提高:在推行ESG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外宣传,同时还应该让相应的领导和员工参与到对外宣传中,实实在在感受到ESG对企业声誉的正面作用。

若在推行ESG过程中,员工凝聚力提高,敬业度指标也会上升,从而提高效率和生产率、减少重要岗位的流动性,也是对企业员工管理的一大助力;最后,ESG的推行若能降低企业长期的风险,特别是别的企业发生了危机,但若ESG执行到位而避免了危机,也是ESG一大价值体现。

企业如何推进ESG体系–以E为例纵观ESG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E所占比重较大且受到关注较高,究其原因有二:

从社会大众角度来说,ESG的部分评价指标为难以量化评估的类目,比如人权、道德与反腐败等,能准确定量并使社会大众、投资人感知到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并且在长期以来的企业合规实践中,环境保护都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标准与规定;

从国家政策角度,在推进ESG三大要素进展的同时,我国侧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各项颁布的政策法规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内容,不仅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系提供指引,还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法律保障。在此情况下,以E为例展开讨论如何帮助企业在实践中落实ESG体系。1、ESG环境保护维度与企业环保合规相似而高于企业环保合规。提及ESG环境保护维度,不可避免的会提及企业环保合规,从这二者的关系来看,企业环保合规要求企业在环保方面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而ESG环境保护维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涉及的衡量指标广度更大,这也意味着企业在从ESG环境保护方面建立ESG体系时并非是平地起高楼,而是踩在巨人——企业环保合规——的肩膀上。

具体来说,企业建立ESG环境维度治理体系时,应当先梳理现行环保合规义务和ESG环境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找到ESG环境维度要求和企业环保合规的连接点,建立有完善企业环保合规管理体系后,通过引入ESG环境维度的相关具体要求,构建ESG环境管理体系。每个行业的特点不一样,所以构建E相关的ESG体系时,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企业的特点进行调整,虽然时下减排是重要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总的来说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最终目标。以饮料行业为例,该行业的企业环保合规的重要关注点为水的消耗和保护、包装材料的使用和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运输物流的低碳解决方式等。企业在构建ESG环境保护体系时可以首先考虑法律法规对于这几项的硬性要求,比对法律法规要求与ESG环保维度要求的异同,在环保合规体系之上考虑在该等重点环节中对能源可再生性、生态多样性等进行优化与提升。企业的参考系既可以考虑纵向与自己比较,也可以参考竞争对手相关指标,找到自己的弱项,快速提升;对于强项,进行进一步发扬光大。2、实践中ESG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由内至外推及供应链上下游的态势,企业落实时应当顺应该趋势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有学者指出,ESG有溢出效应,且会首先沿着产业链溢出。当客户提高ESG投资后,上游供应商也会做更多的ESG投资。相对应的,企业在ESG的负面表现,例如碳排放,也可能会沿着供应链传递到上游。相对应的,企业在进行ESG改革时,除了关注自身治理情况,还应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ESG实施情况,在对上下游供应商的环保合规情况进行监督之外,更进一步可以督促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到环保合规未涉及到的ESG环境保护指标的治理中,促进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ESG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积极影响他人,企业切不可为了提高自己的ESG水平,将一些不合规的操作转移到上下游企业中,因此,ESG中关于供应链的管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ESG投资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研究实践中融入ESG理念,在基于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environmental)、S(social)、G(governance)三个维度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希望找到既创造股东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

ESG投资,一是价值投资,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二是可持续发展投资,具有中长期性;三是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判断的投资,存在基于ESG的风险。如果判断不准确就会产生重大的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因此,在投研过程中面对重要议题的风险也需要用科学的工具来进行计量和分析。但ESG投资并不与传统的投资相冲突或相背离,更多的是传统投资理念框架上的升级。主要ESG投资策略分为三大类、七种:

1、逐渐成为主流的整合类策略

整合策略,一般是指将ESG因素与传统财务信息等相融合,对投资标的进行相对全面的评估。

ESG整合策略一般包括个股公司研究和投资组合分析两类,其中个股公司研究,主要是将ESG信息融入公司分析估值框架中,而投资组合分析就是分析财务和ESG对投资组合的影响,据此对投资组合内的股票进行调整。

近年来,ESG整合策略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截至2020年,在各类使用ESG投资策略的资管产品中,采用ESG整合策略的资产管理规模在市场上份额占比最高,2020年规模合计达到25.20万亿美元,占到43.03%。

2、广泛应用的筛选类策略

筛选类的策略,顾名思义,一般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对标的公司进行筛选。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筛选策略:

负面筛选,即把ESG表现较差的公司排除掉,是一个做“减法”的策略,该策略是发展最早、应用也较为广泛的一种。例如,某资管公司列出了七个排除领域,包括争议性武器等,规定如果一家公司业务涉及了这些领域,则不得对其进行投资。

正面筛选,与负面筛选相反,正面筛选通常是选出ESG表现较好的公司,是一个做“加法”的策略。负面筛选和正面筛选策略都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实施的,因此被广泛应用。

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策略,指对有助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主题的资产进行投资,例如对可持续农业、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领域进行投资。

国际惯例标准筛选策略,指按照已有的国际惯例标准和框架内容进行投资标的选择,如联合国发布的《联合国全球契约》和《世界人权宣言》等。

3、灵活多样的参与类策略

参与类ESG投资策略主要有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策略、影响力/社区投资策略两种。

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策略指的是投资者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来影响企业行为,从而实现ESG投资目标。例如,投资者可以要求持股公司充分披露ESG信息、投票支持有助于促进ESG目标的相关决议等等。如果上述的目标未能顺利达成,投资者可以提出撤资,以此来激励、督促持股公司更好地开展ESG实践。

影响力/社区投资策略则指通过投资以实现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这种策略常见于公益慈善基金会,有时被认为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延伸,旨在实现义利并举、公益与商业相融合。比如,某慈善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投资健康医疗、扶贫等直接关系民生福祉、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领域,就是影响力投资的典型案例。

ESG投资策略是ESG理念得以落地并生根发芽的载体,在具体实践中,投资机构通常多会采用多策略组合,而非单一策略开展ESG投资。

例如,某基金产品采用负向筛选和ESG整合策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筛选剔除掉不符合ESG标准的公司,比如排除涉及环境污染的公司,然后再融合ESG因素对剩下的公司基本面进行综合评估。

ESG的全球发展趋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ESG的概念逐渐成熟。人们普遍意识到,对于企业而言,仅仅生产好的产品或者提供好的服务,已经远远不够,消费者、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始要求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某些ESG的标准。2021年,在普华永道对325名全球投资者的采访中,79%的受访者表示,ESG风险是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49%的人表示,如果公司未能采取足够的行动来解决ESG问题,他们将放弃投资。

与此同时,企业良好的ESG绩效与良好的财务业绩变得息息相关。根据彭博社的数据,至2021年底,与ESG相关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飙升至前所未有的37.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继续增长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所有管理资产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可持续性的资产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投资者优先考虑的选项。

此外,要求披露环境与社会风险的ESG立法倡议也在不断增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UN)等组织,建议企业通过合同协议影响其供应商,以保持和改善可持续性和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欧盟委员会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和修订指令》的议案(EU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and amending Directive,CSDDD),要求企业寻求其业务伙伴的合同保证,以确保遵守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整个供应链中执行ESG尽职调查。


ESG在中国的发展

ESG在中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的立法与投资布局也正在加紧进行。

立法方面,2018年9月,中国证监会在其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首次纳入了“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章节,成为了中国ESG立法的初次尝试。其后,ESG的相关立法陆续出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ESG监管体系:

投资方面,虽然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ESG投资业务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迈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进行ESG方向投资的公募、私募基金数量已有1294只,规模合计人民币8,692.76亿元,较2020年规模增幅达31%。

非上市企业建立ESG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ESG目前多适用于上市公司,且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已构建有ESG体系并发布了ESG报告,但是非上市公司仍有必要预先准备并开始建立ESG治理体系,其原因有二:

其一,在全球以及我国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ESG极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达到普及,而构建企业ESG体系、编写ESG报告等都需要大量且类型各异的数据加以支撑,因此非上市企业如可以预判政策趋势并在当下做好准备,则将有更充足的时间提升ESG各项指标表现,便于为未来的ESG信息披露提前管理风险。

其二,即使非上市公司目前并不承担ESG相关义务,但不排除其合作贷款机构和保险公司设定与ESG相关的贷款条款、调整保险的范围和成本的可能性,其客户也可能将ESG标准纳入采购流程,在此情况下如果非上市企业能提前在ESG方面进行发展,则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手,拥有更大优势。(来源:百度百科)


二维码
中国控碳科技网 电话:18700900908 传真:188 1162 0162 邮箱:785663205@qq.com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56号皇家公馆2幢1单元20层12011室